李舒:红线女大战聂隐娘
--- Tips:点击上方蓝色【大家】查看往期精彩内容---
因为电影《刺客聂隐娘》的上映,采访了侯孝贤导演。最好奇的事情,是中国千年那么多侠女,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聂隐娘?侯孝贤回答得爽快:“因为名字。隐藏起来的姑娘,厉害吧!”
又聊起另一位女侠红线,她比聂隐娘年长一辈,所要警告的是另一位魏博节度使——田季安的祖父田承嗣。我这种最喜欢“关公战秦琼”的幻想型双鱼女总是忍不住想:
要是聂隐娘打红线女,谁能获胜呢?
侯孝贤的答案是聂隐娘,因为红线女似乎只是有夜行千里的本领,聂隐娘能脑后开刀,还有化尸水,当然厉害多了。
这不是聂隐娘和红线女的第一次隔空较量,清代咸丰时期的版刻名手任渭长曾经绘制了《三十三剑客图》,聂隐娘排在第九位,红线排在第十一位。从这个排名看起来,好像聂隐娘更胜一筹。不过,排在聂隐娘前面的“车中女子”不过是能到皇宫盗马,能从七八丈的深坑里轻功救人。聂隐娘则直接可以飞,岂不是比“车中女子”更厉害?
实在不能理解古人的评价标准。
在百年前的中国京剧界,也上演过这样一次精彩的红线和聂隐娘的隔空对决,这一次的主角是梅兰芳和程砚秋。
梅兰芳年长程砚秋十岁,是程砚秋的老师。程砚秋的妻子果素瑛,是梅兰芳的妻子王明华做的媒。更重要的是,梅兰芳是程砚秋的一座高山。
梅兰芳是整个京剧界的高山。谁不想做梅兰芳呢?1969年“斗私批修”运动,京剧院搞座谈会,人人深挖灵魂,自我检讨。轮到张君秋发言,半天说不出话来,造反派让他快说。张先生急了,指着梅葆玖说:“我想当他爸爸。”
可是四大名旦里,无论是尚小云,还是荀慧生,都没有程砚秋那样的斗志。且不论师徒二人曾经两次在上海滩一决高下,为了追赶梅兰芳,原本爱打牌爱抽烟的程砚秋戒烟就戒烟,说戒打牌就戒打牌。梅兰芳刚去过美国演出,程砚秋也去欧洲考察。梅兰芳花七万块大洋置办行头,程砚秋也要效仿,还是他的幕后推手罗瘿公看势头不对,写信说:“玉霜(程砚秋的字)将来产业能否至七万金尚不可知,今已为服装费至万金矣。与梅竞服装断断不能及,唯籍唱以胜之耳。”
《红线盗盒》这出戏,是梅兰芳1918年开始演出的新戏,由梅派第一脑残粉齐如山创作。故事基本参照了唐朝的《红线传》: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想要吞并潞州节度使薛嵩,薛嵩十分忧虑。薛嵩有个名叫红线的侍儿,是谪居凡尘的仙子。她自告奋勇前往田承嗣处,盗取了田承嗣的金盒。田承嗣大惊,知道薛嵩有强将,最终打消了薛嵩的念头。梅兰芳初演这出戏时,在北京广德楼,合作对象是高庆奎。红线持云帚夤夜行路一场戏,今天仍旧在舞台上可以看到。梅葆玖先生曾经和我说,在《红线盗盒》之前,当时的舞台上其实并没有这样兼具青衣、花衫和刀马旦的角色,所以,梅兰芳创造出的红线这一角色,对于京剧界的旦角行当来说,有着深远的意义。
程砚秋自然不想落后,他先排演出来《红拂传》,红拂女是唐代“风尘三侠”之一,程砚秋在此剧中,设计了成套的云帚舞和著名的双剑舞,从名字到表演,处处都有比照梅兰芳的《红线盗盒》之意。《红拂传》首演当天,京城大雪,道路泥泞,各戏园看客稀少,有的只好回戏停演,惟独华乐园门前车水马龙,诗人樊樊山曾经专门赋诗,形容当日的盛况:“任教泥满靴,来听程郎歌;从他雪没屦,来看程郎舞。”
《红拂传》出自罗瘿公的手笔,在罗瘿公去世前,《聂隐娘》的脚本已经开始构思创作了。罗瘿公很想把这出戏排出来,可是上天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。他把程砚秋托付给了好友金仲荪,也把完成《聂隐娘》的任务交给了金。
1925年4月18日,三月廿六,程砚秋的《聂隐娘》在北京三庆园演出了。程砚秋饰演主角聂隐娘,合作演出的是王又荃、曹二庚、吴富琴和张春彦。金仲荪编剧的《聂隐娘》,参考了唐段成式《剑侠图》和清尤侗的《黑白卫》,说的是魏博大将聂锋之女聂隐娘,幼时被老尼摄去而学成剑术。归家后见一磨镜少年,生爱而嫁。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派聂隐娘去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裔,聂隐娘却改投之,并帮助刘击溃了田季安所派刺客精精儿和空空儿。
戏中最吸引眼球的,是聂隐娘最后回山见师时的“双舞单剑”。在这出戏之前,京剧舞台上最著名的舞剑当属《霸王别姬》,但舞的都是双剑。程砚秋的这套单剑舞,是从他练习的武术剑法中编制。一边舞剑走圆场,一边唱着:
正春宵好一派空明夜景,碧空中都映着淡月疏星。看眼底万帐中毫无动静,笑痴愚正做他好梦昏腾。他哪知半空中有人清醒,这才是辨秋毫看得分明。急忙忙也不怕天风寒冷,我便来催动他足底风云。一霎时渡过了千山万岭,好比那小游仙御风而行。
程砚秋对《聂隐娘》显然志满意得,多年之后提起这出戏,他说:“当时舞台上舞单剑的,还是个创举呢!”
据看过程砚秋《聂隐娘》的林焘先生说,他印象最深刻,是程砚秋全部用京白,爽利甜脆,尤其是最后一段与刘昌裔的告白,如同珠走玉盘,和从前的程派念白完全不同。唱到“好比那小游仙御风而行”时,程先生走了一个大圆场,真的如同御风一样迅疾,“那时候的程先生,真是身轻如燕,观众们在台下,仿佛真的见了仙人,连鼓掌叫好都忘了。”
可惜,这样一出戏,程砚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就很少演出了。从《申报》上的广告来看,1930年代,程砚秋每次到上海,都会贴演一次《聂隐娘》,虽然只有一次,但每次上座都不错;单从1940年4月开始,程砚秋再也没有在上海演过《聂隐娘》。大约因为那时,他的身体已经发福,被观众们形容为“发胖的大阿福”,要能实现“身轻如燕”,确实有些勉为其难。
点击↙↙↙【阅读原文】查看作者更多文章。